《雨铃铛》课后反思

  作者: [字体: ]

《雨铃铛》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十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雨"这一主题,激发、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像,感受大自然的美,知道一些雨方面的知识,培养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激发探索自然的兴趣。本篇课文是著名儿童文学家金波先生的作品,其语言清新优美、生动活泼,充满了情趣,是一篇丰富学生语言,训练学生语感,获得初步情感体验的好课文。学生可以通过朗读和背诵诗歌,进一步体会到诗歌的韵律美。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了更好的利用教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在教学本课时,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握年段特点,随文识字学词。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学段的教学重点,结合本课特点,在教学中我采取了随文识字的方法进行教学。在初读感知中自主认字,再读课文时学字学词,然后通过字词的学习加深课文理解,最终实现学文中识字,识字中学文,两者相辅相成。

二、字理知识渗透,强调识字的科学性。

在生字的教学中,我选取有特点的生字渗透字理知识,如:“雨”四点写斜是因为下雨刮风;“挂”用儿歌串起字的起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本义;“串”展开想象用形象的方法识记,渗透字的会意;“铃铛”等七个生字左形右声特点的归纳等等,让学生通过字理的知识更加了解汉字,喜欢汉字,熟记汉字,使他们逐步形成识字的智慧,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

三、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近文本。

在教学中,我赋予学生“小水珠”的身份,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活泼、愉快的场景中,想象自己落下的情景,一方面突破了难点,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作者将春雨比作“雨铃铛”。另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身临其境的感受到雨铃铛的可爱与活泼,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共情。

四、趣味教具、板书,激发学生兴趣。

结合低年级学生特点,我在课堂上引入“铃铛”的实物、“小水珠”字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用简笔画的形式来完成板书,架起文本与生活的桥梁,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语言文字,还梳理了诗歌结构,变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为后面的背诵做好了铺垫。

五、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视野。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仿编儿歌的环节,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利用教材提供的句式,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创作交流的同时,进一步体会春雨之美,诗歌的语言之美。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对同主题诗歌的进行阅读,使学生进一步获得情感体验,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内涵与外延,将学生带到更广阔的天地。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设计意图,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得不足:

1、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可是为了保证课文学习的完整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的内容较多,显得课堂密度、容量较大,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容易产生疲累,后半段的学习效果就受到了影响。

2、老师对朗读的指导与及时评价还不够到位,说明备课时的预设不够充分,对教学对象的把握不够到位,今后还需要多多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机智。
 


阅读:
录入:windcity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