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有意义吗》读后感

  作者: [字体: ]

这是一本容易让人走火入魔的书!

翻开这本书指望作者告诉你答案,这是徒劳的。指望有答案的事儿还是交给中国的专家和股评家比较合适,它们能够用动物的种种行为来胡掐乱凑一个有“意义”的答案。中国的教师也能解释答案,他们也比较喜欢标准答案。

这是哲学范畴的事情,作者试图用科学来解释为什么,但到最后都以没有答案而结束。霍金宇宙学的宏大综合理论能说明宇宙的存在,但仍然无法解释整个宇宙,以至于笛卡尔、爱因斯坦、休谟、牛顿、康德等人把希望都指向了上帝。

在尼采的眼中,意义完全从人的内心产生。中世纪的科学家在上帝的指引下探索,现实意义是人类科学的目标是在于发现(或者清除)那些我们不加以思考的现实。举个例子来说,西红柿在很早前就有种植,而直到18世纪才有人肯定它能吃而不是有毒。

观点并不能证明尼采就是唯一、正确的!事实上从多样性、意义和评价来说比较合理。那意义到底是什么意思?第一,活动或者生命有意义通常带有某种深奥或者是严肃的意味。即任何追求都可以有意义,不论是否深奥,当然要排除愚蠢的肤浅行为。第二,不考虑特殊情况下,它具有成就感。作者的意思是,行为意义意味着自我意识和透明性。假设你要做一件事情,你会对所做的事情有所了解并透彻的解释所做的意图。

接下来的问题涉及到人性,尽管你能理解文字的意思,很显然这是人性的一个拓展。问题是纳粹和妓女的一生是否有意义?它本身是就如受污染的土壤培育出的矮小植物,是具有错误的意义。如何评价呢,这是个伪命题,因为任何的评价都会有失公允。人的行为本身就是一个“理性本能”,约束理性本能的只能从道德方面入手。

问题是道德本身也是一个虚无的东西,而且在成长中会不知不觉的改变,有道德约束理性本能依然解释不清楚意义。进化机制本身会有盲目和肮脏的成份,而物质和人本身的脆弱依然时刻缠绕着人类,况且宇宙的特性让人更加无从知晓。

什么能给你答案!作者告诉我们还是皈依宗教吧,或许这样能更好受些。这些教义能使信徒的心灵修炼充满意义。一,把生命看作弥足珍贵的礼物,不“只是”偶然,而是神谕,来自真理、美好、仁善。二,从根本上,把人生看作是在善和恶之间的抉择过程。三,采纳某种信仰所规戒的生活方式。四,充满爱。

如果这样仍理不清你的思维,来看看莎士比亚的诗。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手舞足蹈的绰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悄然退下,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与其消极和难过,那么还是相信上帝吧,作者的结语。不管你是否有信仰,生命的确是珍贵的礼物,充满爱和抉择。尽管你不会采纳有信仰的戒规生活,但你仍然会死亡,这一切你都在上帝的范围。那么你信还是不信,抱歉,这些没关系!

左岸记:当我读到“上帝”这个词时,我从来不认为那是一个人或神,我的理解是这属于一种宇宙能量,是一种因果、量变、质变的关系,这个词和大自然给我的感觉是一样的。————

生活有意义吗?

这是一个疑问句,千万不要会错意以为是反问句。如果我会以反问的语气说出这话,那么也就不会有下面的长篇大论了。

这是一本书的名字——《生活有意义吗》(On The Meaning Of Life)。是一位英国哲学家约翰·科延汉(John Cottingham)写的关于人类生命意义探索的一本哲学类书籍。

这本书是我在图书馆借其他书时发现的。一开始只是想随意翻阅一下并没有打算认真读。因为我误读了这个书名,以为是一本励志书籍。而我对励志书籍都没有什么好感。在我们了解我们有努力生活的必要的前提下,励志书籍中的激励大部分都还是积极的。可是大部分励志书籍我们看到的是满眼的感叹号,口号满天飞。而且还提供了许多具体而且快速的做法。这些没有前提支撑的理论和方法,即使我们努力跟随,大部分也只能在我们心中停留一小段时间而已。放弃这套方法,然后再接受其他方法,而每一次都只能是一小段时间的热血澎湃,而自己好像还是很久以前那样子,没有太大变化。久而久之你得出结论:“我是悲剧性格,我没救了。”

还好这本书不是此类书籍。这本书是少数几本我有能力读完的哲学书中比较易懂的一本。书从平常生活挖掘,追根溯源,从现代科学到历史、宗教,从物质世界直到宇宙的本质,从根本上寻找生活的意义。就像一个爱钻牛角尖的人,对这世界一层层地发问。但是要是认为这么一本小书能够给我们从根本上回答那些本质问题是不可能的。如果可以,那么一切哲学问题跟矛盾也就都解决了。不过这本拖拽着你打破思考底线的书,最大的价值还是撑开了另一个思考的维度,瞥见了意义的存在。

一切的思考都来自于一句话——人要是没有理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区别。人因为不想做咸鱼,所以要理想。可是阿信(五月天)说:“纵然咸鱼翻身还是咸鱼”。在我们知道我们的最终都将死去这个事实面前,我们是否还要有翻身的必要呢。咸鱼命不可改变,那我们翻身还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我们可以不思考理想,人在面对人生的两个极端(即没有意识地生,却能清楚意识到死)时常表现出人的脆弱性。而现实的忙碌可以轻而易举地屏蔽掉这类思考。可是恐怖的是就在你决定忙碌的同时,你也清楚意识到某个时间你还会回头想起这些问题,这种思想的叛逆让人十分不安。就如半脸说的一个比喻,一个想要跳楼的人如果考虑到自己可能会在半空中就后悔,那他几乎不可能义无反顾跳下去。忙碌的逃避难免令人空虚的时刻。不停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或许可以是快乐的,只有在意识到劳动的徒劳时生命才具悲剧色彩。逃避只能是一时的。

所以“纵然咸鱼翻身还是咸鱼,但是我还是要做梦(五月天阿信)”。为什么要做梦?因为如果生命只是一些琐事的堆砌,只是漫无目的的漂流,都是我们不能接受的。我们有做梦的必要。生命应该有它的意义。那意义是什么呢?本书作者认为,一项活动或生命有意义通常要带有深奥跟严肃的意味,而不能是琐碎或愚蠢的行为;且这意义要使人有成就感。“行为意义意味着自我意识或自我透明性。”就是说我们必须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并且了解这样做的意图。但是我们意识到这种意义没有带任何具体道德标准,这导致了意义的多样性。可是多样性的意义是否说明我们还必须承认纳粹的一生也可以是有意义的?那么意义跟道德又是怎样的关系呢?作者就此进一步讨论了“意义和道德”,说明道德为人性的需要。第一章就是在这一层层地追问嵌套中进行。

接下来,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近代的科学发展祛除了世界的迷魅,有神论站不住脚跟了。而失去宗教的心灵依靠,现代科学能带给我们什么。作者做了一个比喻:“对于一张纸上留有的墨迹,物理化学做出的分析无法解释这些字迹的语义问题,即无法解释字迹内容。语义学意义上的解释不属于科学分析的范畴。”也就是说科学或许能为我们说明事物的本质组成却无法给我们说明它的意义。人们活在失去信仰的惶恐中。马克斯·韦伯认为现在个人必须自行建构价值与目的、为自己的生命找到意义。而尼采则说“上帝死了”,只有超人意识才能救赎。

现代科学将我们抛入一个充斥着“压力、欲望、需要与焦虑”的达尔文世界中。想想宇宙的过去与未来,人本身的出现只是一个瞬间,想象一下未来一个“不在场的模式”就可以令人感到十分不安。阅读到此,对于我来说,是最辛苦的一段,作者从不同的出发点一步步收窄你的思考范围。你一会儿在悲观中迫切希望作到最后能有一个乐观的反击将你带出这悲剧。一会儿又从人类的存在出发,发现人的一生美好得让人觉得太过乐观。

可是“如果我们只是环顾四周,不带有任何的有神或无神的偏见,那么在评价我们所居住的宇宙的本性时,观察到的事实似乎导致一个僵持的局面。乐观者所持的‘宇宙本质是仁善中’ 的观点需要做些注解,但是像叔本华那样悲观主义者所持的‘宇宙本质卑微’的观点同样需要加注。这种僵局的最终结果使得大门向有神论者敞开(同样也向无神论者或不可知论者敞开)。因为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宣称,已经为现代科学所揭开了、为我们的普通实验所反映的世界同宗教对其意义的解释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就这样我们围绕着同一个世界,做出了我们不同且不完美的解释。

在第三章的最后,也就是本书的最后,作者开始论述他认为的人生的意义,以及此意义的方法论。但是我们还是无法期待一个结论的出现能够让所有人满意并且无懈可击。当他给出一个相对具体的观点时,我们或许无法完全认同,但至少他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到了世界。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在网上没有查到很多关于本书作者的介绍,只能通过书里的行文了解一二。作者在第二章以一个比较中立的角度论述了有神论者,无神论者以及不可知论者对宇宙的看法。可是在第三章中在我看来开始偏向于宗教的修炼。全书也以一句“感谢上帝”结束(看完最后一句回想第二章的论述就有种被骗的感觉)。虽然可以断定作者不是保守的原教旨教徒,但也是带有一定基督教背景的。在论述宗教与现代科学关系时有时会出现我无法理解的矛盾。这种不解或许就跟西方国家的人不懂得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样吧。这一背景影响到整个观点的表达。当然要求一个作者没有任何思想背景是不可能的。而且本书作者的论述出发点以及过程是从一切的本质分析,并没有牵强附会地将宗教的教条塞给读者。)

歌德说:“一切意义的开端是实践。”

Nike说:“Just Do It!”

如果我们的需要意义,那这个意义不会是我们坐在家里等待就会送过来的。一切都在修炼中得到。读到这我惊奇地发现自己与作者的一种契合。我想起大一时一位偶像级的师兄说过的对我影响深远的话。他说,人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想法,每一种经历都会有它的价值。当你经历过一些事情后,你会有不同的想法和体会。当然这位师兄不是哲学家,所以他当时并没有给我太多的论证。显然这种说法所指的经历忽略了正常道德之外的经历。但是不可否认这段话给身处在迷茫中的人一个方向和希望。

而回到这本书,作者认为要做心灵的修炼。他借用帕斯卡的提议“提议我们踏上心路历程,因而提供一种找到有关人生意义之维度的希望。”就是在我们在不断反思中踏上旅途,这样的旅途可以给我们新的维度去找到人生意义的希望。

咸鱼看书还是咸鱼。一本书并没改变掉咸鱼的本质。可是我想青春除了有漫长而莫名的忧伤,我们还可以有向前的勇气和希望。就算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到目的地,也不要轻易放弃旅程,以及旅程中的相信。

PS:即使删掉了有点繁杂的几段文字,还是觉得写得有些凌乱。除了因为写这篇文字的时间被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劈成了无数段之外,就是因为其实在我的脑海中无法一遍遍很顺畅地重复这些逻辑过程。而这一点在我脑海中也是经常出现的事。有时两个看起来十分坚定地观点间却没有任何逻辑可循。我常试图用某种关联将他们连接在一起,但是成功率很低。我不敢乐观地说这样做的过程很好玩。因为这样说的同时我就失去了下一次因痛苦于这种连接游戏而悲伤哀号的权利了。


阅读:
录入:windcity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