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民情日记

  作者: [字体: ]

下午上完九年级一节思品课后,我同柳校长、姜主任一起驱车前往我镇最偏远的柳簸小学进行教育实践活动调研。走之前我问姜主任是否给柳簸小学洪校长打了电话,姜说没有,我们这次去调研一是按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安排去基层,征求基层教职工对们教育总支和总支成员的意见,另一方面也是去检查一下学校平时的日常工作和中心学校安排工作的落实情况。
柳簸小学坐落在后坪镇东南4公里的地方,现有教师3名,学生12名,一年级一个班,二、三年级为复式教学班,学校还另外请了一个工人师傅为全校师生做饭。学校虽然距离中心学校不是很远,但全是山路而且上坡下岭,路比较窄,也比较危险。在路上前面有一辆运输车,没地方超车,我们只好跟在它后面走了10几分钟才勉强找了一个地方赶到它的前面。
驱车大约走了30分钟我们来到了柳簸小学。学生校大门按上级安全要求锁着,在校门外就听到学生们的歌声,给洪校长打了电话,开了学校大门,我们进到学校里面,这是一个四合院形式的校园,布局很好,学校所处的地方也很平坦向阳,地方不错,就是因为这几年生源减少,学校显得有些冷清。
洪校长,54岁了,在柳簸小学已经工作很长时间了,家也就在学校不到三里的地方,前几次听洪校长说由于年龄大了跟不上时代发展了不想再担任校长了,但是由于这几年没有新教师愿意到比较偏的学校,所以还是暂时由洪校长负责,不过工作起来,洪校长还是蛮负责任的。
洪校长把我们一行引到办公室,办公室里近60岁的徐老师正在进行政治学习,看到我们进来忙站起来和我们打招呼,隔壁教室里54岁的杜老师也是这个学校唯一的女教师正在教全校学生唱歌,由于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孩子们的音乐、体育课都是全校一起上的。这节课杜老师教的是《共产儿童团团歌》,我走进教室看到一块斑驳的黑板上工整的用粉笔写着歌词,孩子们唱的很起劲,杜老师教得也很用心,只不过有些跑调,我拿出手机为杜老师他们拍了几张照片。
杜老师下课后,我们让洪校长把三名教师集中起来,我们说了这次来的目的,给每个老师发了问卷调查表,让洪校长把他们平时的校务日志和一些会议记录拿来看了看,通过查看,学校平时的日常工作做得比较到位,对于开学校长工作会议上安排的大多数落实的较好,上次检查时发现的电线老化问题正在联系电工进行整改,随后我们查看了学校《生命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课》和食堂卫生、留样等问题,最后我们给洪校长反馈了检查情况。三位老师也对我们中心学校提出了一些意见,一是希望有些工作在安排时间能够统筹,比如学生晨检工作,能不能直接记在校务日记上不再另外打印表格,即浪费纸张也不便操作;二是希望中心学校能找人帮忙把网络搞好,保持网络正常方便上网查找一些资料。
在我们工作的过程中,中心学校打来电话说县教育局来校召开座谈会,要求我们5点准时赶回学校,一看时间已经4:30了,我们赶忙起身往回赶。
【感悟】对于像柳簸小学这样的农村教学点,拆并是不可能的,如何让更多年轻的教师愿意去教学,虽然现在省里出台了些政策,但效果还是不太明显,还需要各方努力。怎样改善学校的的办学条件,这样的学校偏僻,一般上级检查不会去,目前学校的公用经费非常有限,有时维持正常办公都还有些困难,怎么搞到资金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这还有待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教学点的资金投入。————

摘要: “民情日记”工作制度,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具体落实到关心群众疾苦,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增加收入之上,知民之所想,察民之所虑,亲民之所爱,为民之所需,有力地推进了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实践表明,建立“民情日记”制度,不仅是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水平的重要措施,而且是新形势下密切党同群众血肉联系的有效形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又一新举措。
关键词:民情日记 和谐农村 群众路线
在全面贯彻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民情日记”工作制度,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具体落实到关心群众疾苦,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增加收入之上,知民之所想,察民之所虑,亲民之所爱,为民之所需,有力地推进了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实践表明,建立“民情日记”制度,不仅是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水平的重要措施,而且是新形势下密切党同群众血肉联系的有效形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又一新举措。
一、“民情日记”是新时期坚持群众路线,密切党同群众血肉联系的有效形式。
干部下基层,察民情,办实事,是新时期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改进干部作风、增进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措施。“民情日记”制度,对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是密切联系群众,增进党群干群关系,首先必须解决与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问题。“感人心者,莫过于情”。人是有感情的,共产党人感情的最高体现就是对百姓的一片赤诚之心。江泽民同志指出:“政治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和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只有在感情上与百姓融为一体,思想上才会与群众产生共鸣;只有带着感情去做事,就会产生使命感、紧迫感,工作中就会倾力而为。“民情日记”从“记“到“办”的全过程,实际上反映了我们党的干部对人民群众至爱至亲的高尚情操。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
基层干部对老百姓的疾苦熟视无睹,他们顾的是亲戚,想的是朋友,交的是领导,图的是名利,捞的是政绩。带着这种意识去工作,怎么能与群众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呢?干群关系怎么
会不疏远呢?干群关系的疏远决不是群众疏远了干部,而首先是干部疏远了群众。只有我们
的干部真正树立了群众观,解决了思想感情问题,才能真正站在群众利益的基点上想问题、作决策,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是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要体现在尽心竭力为人民办实事上。《党章》明确规定,“党在任何时候都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靠上级封不出来,靠权力压不出来,靠自己吹不出来,只有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过程中才能逐步树立起来。群众是最讲实际的,他们从一件件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事情中来观察、了解和认识我们的党。我们的干部只有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为群众排忧解难,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更好地带领群众去实现和发展自己的根本利益。干部搞调查,察民情,记笔记,目的是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掌握实情,为民办实事。如果记“民情日记”,只图个形式,摆空架子,群众反映的事,能解决的不认真解决,难以解决的也不及时解释,让满怀希望的群众空欢喜一场,只会使干群关系疏远,消磨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三是改进干部作风,必须要有好的载体,好的形式。新时期的群众工作需要有新的创造,党的优良传统要发扬光大,也需要有新的载体。“民情日记”就是其中之一。通过记民情、办实事这样一种具体而实在的办法,把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作风与带领群众致富的时代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群众的需求结合起来,把工作的重点与群众遇到的困难结合起来,并用制度的形式督促各级干部走进群众中间,到农户中去,面对面地倾听群众的呼声,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和发展经济。“民情日记”制度,也为那些“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工作找不到感觉”的干部提供了重新学习做群众工作,努力适应新形势的条件。
二、“民情日记”是化解农村矛盾,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的有效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维护农村的社会、政治稳定摆到突出位置,着力化解农村各类矛盾纠纷,着力解决农村各类不和谐、不稳定问题,保障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心平气顺、安居乐业。
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并不是一个没有矛盾、没有问题的社会,而是一个能够及时化解纠纷、缓解矛盾和疏导情绪、理顺心气,确保矛盾不积累、不膨胀、不激化的社会。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加快的特殊时期,农村滋生矛盾的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民情日记”面对农村传统的矛盾纠纷,注意研究其规律、特点,切实增强预见性、前瞻性,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对新时期农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善于用改革的思路和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努力把握好维护群众利益与维护社会稳定的结合点,做到既有效地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又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不断发展农村经济,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农民适应市场能力差,农产品加工、转化、销售难,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农村产收结构调整的新形势下,要注重调查研究,更加要注重联系群众,同心同德,攻坚克难,完成新的历史使命。“民情日记”有力地消除了农村工作的感情断层、工作断层、作风断层,架起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民情通道。党员干部深入企业、乡村和农民家中访民情、记民意,以“民情日记”为载体,大力开展送政策法规、科学技术、服务信息到村入户活动。广大干部在深入群众的实践中,了解到当前农民群众最想的是致富,最盼的是服务,最需的是资金、技术和项目,最急的是市场销路,最怨的是负担加重。正是在与农民群众的实际接触中,基层干部看到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设身处地地为群众解决了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干部与群众接触多了,身上的官气少了;与实际接触多了,主观主义少了;与实情接触多了,虚假浮夸少了。广大基层干部通过“民情日记”,把转变作风与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受到群众的真心欢迎。
“民情日记”对进一步理清农村经济发展思路、促进农村产收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广大基层干部带着调研课题进村入户,向农民群众寻计问策,根据各地农村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认识和分析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矛盾和制约因素,与农民一起研究产收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问题,通过对一篇篇“民情日记”的分析和综合,进一步理清了经济发展思路,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提供了客观依据。翻开一些乡镇干部的“民情日记”,记载的内容已从刚开始时哪里有纠纷、哪里要救济等一家一户的小民情,逐步演变为发展一方经济、事关千家万户的大民情。
三、“民情日记”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基层组织主导作用的有效载体
“民情日记”的工作制度给农村基层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变化,也给农村工作注入了新的工作活力,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基层组织主导作用,做好农村工作,处理好农民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基层组织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中的主导作用,大力推进平安创建活动。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机体的基本细胞,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直接执行者,是党和政府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与根本所在,在维护稳定中责无旁贷地承担着第一道防线的关键作用。当前,与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尚未建立起来,特别是本应起战斗堡垒作用的农村基层组织在相当一部分地方还比较薄弱,少数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个别基层组织名存实亡,甚至被流氓恶势力所把持,导致一些农村基层组织丧失了公信力。长此以往势必会削弱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我们必须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政权建设的高度,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而 “民情日记”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将有助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民情日记“制度锻炼了干部,提高了基层各级领导班子的决策水平和领导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民情日记”作为党委、政府掌握民情民意的信息渠道,要求各级干部真实反映民情、分析民情、研究民情,解决农村在改革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这对各级干部在提高自身素质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地方也加大了对县乡村各级干部的培训力度,使各级干部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开阔视野、掌握政策、熟悉市场、了解信息,有效地提高了各级干部决策的科学性,避免了工作的盲目性,增强了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
“民情日记”制度加强了基层各级领导班子的作风建设、提高了领导水平和工作水平。在当前的农村工作中,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干部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务实效。我们的干部对群众想什么、盼什么,要求我们做什么,把握不够准确。基层干部工作作风上存在的问题,说到底是对党的事业缺乏责任心,对人民群众的疾苦缺乏同情心,眼睛向上,心思向上。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影响了党的形象和威信,而且影响了一方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非常重要和紧迫。


阅读:
录入:windcity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