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观后感800字

  作者: [字体: ]

话剧雷雨是看完了,领导要求写观后感,好象这观后感和年终的奖励没有多大的关系。既然是这样那就真正的写一些自己看完后的感触吧。

雷雨的小说、话剧、电影、电视剧我都知道,但从来就没有看过,也别说没有看过,周星驰主演的《喜剧之王》里反复出现过雷雨的剧情印象,我就顺便瞄了几眼。虽然我从来没有看过全部的雷雨,但是对雷雨的剧情还是很了解的,也正是因为我了解我才不去看,我知道那是一部很悲的小说,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和现在整体的生存观念,已经让我接受不了这样的文学,虽然它很经典,但是我也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其实也没有我说的这样严重,可能就是本身具有一种不接纳的情节吧。

什么事情都要亲自去接触才会有发言权,看完话剧《雷雨》之后我终于有可以说了,如果以后不是领导安排和女朋友要求我是再也不会看的。首先我觉得这是一部极其挑战相声《哭四出》话剧,似乎人类所能承受和不能承受的苦难都发生在几个人的身上,其中有人类自己创造的苦难,同时也有命运安排的折磨。

人类在不断创造社会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被这个社会塑造和改变,也就是说改变人本身的不是环境和社会,而是人自己。我觉得《雷雨》就像一个社会,一个社会的缩影。这个社会的缔造者就是周朴园。不同的人对《雷雨》有不同的感受,年轻人会认为是以情爱为主线,年纪大了一点的人会注重人物内心的变化和磨砺。做为一个年轻人我还是从《雷雨》中挖掘一下和爱情有关的思绪吧。

我觉得周朴园是一个不配去爱的人,也不配有人来爱的人。剧情表述他为了纪念侍萍,搬了家之后还要保持原来的景致,看似执著而深情,实际上周朴园是沉浸在自己营造的怀旧气氛中享受这份自己虚伪的感动。试想一个人如果真的爱一个人的话,怎么可以在当初把她踢出家门,在很多年后的意外重逢,还假想会对他进行敲诈。我要站在广大妇女同志的身边大声对他怒喊“你这个挨千刀的
-。”

其他人的爱情看似坚贞,很让人感动。其实这也是一个假象,谁都知道得不到的是最好,如果大家的生活环境和观念都很轻松的话,大少爷也未必会带四凤走。

爱是一个多么俗和伟大的字呀,很多人终极一生也许都不知道,这一辈子始终站在爱情的身边,而不曾拥有。

我想,评论家对于这部话剧的理解和评价比我要高深很多,而我做为一个观众,以上就是我的观后感。————————

强烈的时代气息是这一版的《雷雨》给我的第一个感受。满台鲜艳靓丽,英姿焕发的年轻演员犹如春风般拂面而来,为角色注入了他们自身欣欣向荣的青春和体能,为《雷雨》带来了鲜活、明媚的现代生命力量和时代气息,也成为北京人艺美好前景和未来的象征。声音造型较之从前更为讲究,也更为丰富。大幕尚未拉开,滚滚的雷声便先声夺人而至,成为这个戏的点题之笔。四凤向母亲发誓时的那一声炸雷,以及刚从四凤、周冲惨死的噩梦中惊醒的人们冲向周萍时那声清晰的枪声,都成为这部经典的主题化表达。再有就是这个版本的演出在视觉形象上也进行了改进,就象整个舞台美术都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放大处理一样,演员的形体动作幅度明显加强,不论是周冲的热烈,四凤的单纯,或是繁漪的激切,都释放在略为夸张的动作设计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前《雷雨》演出留给人们的那种沉厚、滞重的感觉,为舞台带来了焕然一新的动感和活力。这些方面都明显地体现了时代特点,成为当代观众审美诉求的见证。
我十分欣赏这次演出对原著精神的准确读解和阐释。观看过程中,人们能时刻感受到笼罩全剧的那种命运感,不仅仅从周萍与四凤,与繁漪的乱伦悲剧中,也不仅仅从周冲浪漫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中,剧作中的哪一个人能在与命运搏斗的过程中成为胜利者呢?以几乎一生的岁月来躲避厄运的侍萍最终未能走出它的阴影,而功成名就,有着显赫社会地位的周朴园又能躲过那命定的一劫吗?冥冥之中那种浓烈的,但却无影无形的命运感弥漫在舞台场景的每一个角落里,弥漫在人们的独白和对话中,让人们时时处处感受到创作者那悲天悯人的情怀。
有两点建议:一是在节奏上有“赶”的感觉。说话的时候多,不说话的时候少;闹的时候多,静的时候少;满的时候多,空的时候少;激情的时候多,温情的时候少,给人们留下咀嚼和回味的空间不多。二是在人物情感的呈现上鲜明有力,但大多是单向度的,立体感和丰富性不够。最突出的是周朴园这个人物。作为支撑这部剧作的核心人物,他在逼繁漪吃药、看病的系列动作中,除了体现家长的权威和压迫之外,有没有怜惜和关怀的情感成分?他在带着侍萍的玉照,带着侍萍喜爱的家具,甚至带着侍萍的生活习惯走南闯北的30年中,除了平复内心的忏悔之外,有没有为侍萍保留一块情感空间的意味?如果能在表演中开掘出这些内涵,人物一定会显得更为丰满,也更为当代观众所接受。——————————

20xx年是中国现代杰出戏剧家曹禺先生诞辰100周年。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其问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真正成熟的标志。
我在年轻时就读过《雷雨》的剧本,并为其巧妙的构思、紧凑的情节、出人意料的结局所震憾。之后又观看了《雷雨》的沪剧、电影,更为演员们出神入化的演出所折服。前几日,念起曹禺先生的诞辰,我又重温了电影《雷雨》。在回味老电影的无穷魅力时,也品味着曹禺先生留给后人的精神食粮。
84版电影《雷雨》是由孙道临导演,孙道临、顾永菲、马晓伟、秦怡、张瑜主演的。故事讲述的是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叶的一个盛夏。在北方城市的一幢豪华住宅内,住着某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一家。董事长忙于矿务,庞大的住宅,只住着年轻的续弦夫人蘩漪、儿子周冲和前妻的长子周萍。周朴园的专横及长期的孤寂生活,使封闭在宅内的蘩漪几乎闷死、枯死。和她年龄相差无几的周萍对她表示了同情和爱慕,这使蘩漪犹如得到了雨露的滋润,重新有了生气。然而,对蘩漪厌倦了的周萍,后来又爱上了侍女四凤,并想撇下蘩漪离家一走了事。蘩漪不甘受两代人对她的欺侮,她要反抗,要报复。这天下午,四凤的母亲鲁妈来到周家看女儿,她惊异地发现四凤的东家竟是30年前狠心抛弃了自己的大少爷周朴园。而且,她又得知自己心爱的女儿和现在的大少爷相爱,这更使她痛苦万状。这天夜里,鲁妈迫于无奈,应允四凤跟随周萍出走。可蘩漪却突然出面阻拦,并呼出周朴园,当众揭穿了周萍、四凤的关系。在混乱之中,周朴园承认了鲁妈即是周萍的生身母亲、是自己30年前的情人梅侍萍。此时,四凤和周萍才恍然大悟,发现他们原是同母异父的兄妹!无辜的四凤、周冲和心灰意冷的周萍,相继在这个电闪雷鸣的黑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认为,《雷雨》最大的看点就是其鲜活的人物形象。
周朴园是《雷雨》的主人公,是剧中各种悲剧的根源。他是一个狠毒凶残的资本家,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他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多个工人,进而将每个工人的抚恤金中扣去300块钱。只要能弄钱,他什么都做得出来。他是一个专制冷酷的封建家长,在家中,他的话就是法律,为了贯彻他的意志,不惜牺牲任何人的幸福。他与侍萍的关系,更充分暴露了他伪善的本质。年轻时他诱骗了侍萍,当他以为侍萍已经投河自尽后,为了安慰自己的良心,纪念自己一生中仅有的一次真爱,不仅为自己的儿子取名为"周萍",保留了侍萍生周萍时房间的模样,甚至喜欢关窗的习惯,而且还一直把侍萍当作"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要为她修一座墓。但是,当他日思暮想的侍萍以女佣母亲的身份出现在他面前时,竟马上翻脸不认人。但曹禺笔下的周朴园不仅仅是一个阶级的典型,他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有他的欲望、需求、利益,但他也为自己年轻时的行径后悔自责。他不敢正视自己心爱的姑娘重又嫁人生子的现实。最后,当侍萍再次出现在周家的客厅时,他怀着忏悔的心情,命令周萍前来与自己的生母相认。
蘩漪是《雷雨》中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是一个受过一点新的教育的旧式女人,有她的文弱,她的明慧,她对诗文的爱好,但也有一股按捺不住的热情和力量在她心里翻腾着。”曹禺在剧本的“舞台提示”中这样写道,“她的性格中有一股不可抑制的‘蛮劲’,使她能够忽然做出不顾一切的决定。她爱起人像一团火那样热烈;恨起人来也会像一团火,把人烧毁。” 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她想以她的方式反抗命运、反抗生活。但她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这是蘩漪无法摆脱的弱点。我同情蘩漪。她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她的爱变成了恨,她的倔强变成了疯狂。恐怕自她嫁入周公馆的那天起,她悲剧的一生就已经注定。
周萍可以说是一个矛盾的人,他对于他的父亲有一种敬畏,不敢违背他的话,他在这个家庭中也是十分压抑的。他与后母发生了感情。在有了四凤后又断然否定了他与蘩漪之间的一切。四凤的出现,让他感觉到了生气、青春。他想摆脱蘩漪对他的干扰。但他懦弱的性格让他选择了以离开这个家的方式来逃避问题。到最后,残酷的事实终于让他选择了一个最好的逃避方式——死。
此外,周冲、四凤、鲁大海、侍萍、鲁贵都是有着自己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雷雨》全篇讲述了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了过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狭小的舞台上不仅突现了伦常的矛盾,阶级的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时代强烈不谐调的矛盾,在种种剧烈的冲突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其实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伏笔中,只是到最后时分才终于爆发出来,化作一场倾盆雷雨,无比强烈的震撼了每个人的灵魂。


阅读:
录入:windcity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观后感 
内容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