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读后感

  作者: [字体: ]

自古以来,人类就没有停止过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和思考。于是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逐渐汇聚成今天浩瀚的知识海洋。生于今天,我们是幸福而且幸运的,因为我们既可以站在巨人的肩上俯瞰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又可以用丰富的知识开启神秘的未来之门。然而在当今社会,学习是让人心烦的事,尤其是学习科普类知识更是如此。电视、网络吸引着许多人当然包括我自己。“看书”已然成为了“过去式”,看看书柜上的书,都已积压了厚厚的灰尘,而且书柜上的书都是早先买的“旧书”,很难找到“新书”的影子。
上学期我校购买了好几本书,让我们自己选择自己相对需要的书来阅读。我任教数学,知道许多同学都认为数学让人头疼,他们认为它很难、很枯燥,不容易学好;也有的同学认为它很神秘,不能搞清楚它的实质和内涵……我希望我的学生能爱上数学,不再把数学看成是很难很难的学科,就促使我的课堂教学要做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鉴于此目的,我挑选了游一行、侯伟宁编著的《数学故事》。我花了近两个星期把书看完了。这本书的故事精彩,语言通顺易懂,版式生动活泼,当我读完了这些有趣的小故事,我想立刻告诉那些不爱数学的人们:请你们一定要看看这本《数学故事》,看完它,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从此爱上数学!
数学是什么?康托尔说:“数学的本质在于它的自由。”数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让我们的头脑变得更灵敏的科学。可是真正学好数学的人认为数学很有趣,它不仅能让我们尝到知识,而且还能让我们的思维更完美,所以我们应该喜欢数学。
只有喜欢数学、爱上数学、才能学好数学。这本《数学故事》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以课本内容为依据,贯彻新课程的标准理念,从数字、运算、计量、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逻辑推理等方面设计了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把一些不易理解的知识点放在一个个小故事中,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
读完这本《数学故事》,你会惊奇地发现:0是由谁创造的呢?最常用的长度单位米是如何制定的?好好的一张白纸怎么能“生”花?小数点怎么能引发空难?对联是怎样来的?海参为什么要抛弃它宝贵的内脏?为什么没有诺贝尔数学奖?奇妙的闪电摄影,让手不沾水就能够取出硬币。……这本书的最后还讲了大数学家的一些事例,从生活中挖掘了一个个和我们密切相关的小故事,形象、生动地讲述了一个个知识点。
看完这本书,再去上我的数学课,我惊喜地发现,我的学生更喜欢上我的课了。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数学越来越有趣了!”在备课时,我就想方设法把这些小故事融入教学,把趣味性和知识性较好地结合起来。在课余,我也经常给孩子们念念这些小故事。就这样,孩子们慢慢地被我吸引了,他们也喜欢上了数学。
《数学故事》中一个个轻松活泼的小故事都蕴含着一些基本的数学问题,让你尝到知识的同时也能大开眼界,会带你走进一个神奇的数学世界。打开《数学故事》,你就拿到了打开数学大门的钥匙。————

佩服着华应龙老师课堂的大气、风趣和与众不同的绝妙设计,虽至今未能现场听过一节课,但陆陆续续从网上观看了一些华应龙老师的课堂实录,比如《可能性》《角的度量》《审题》等,他的课堂精彩着实让我羡慕不已,特别是省规划办主任曾专门为他写过一篇文章——惊喜:一种课堂教学评价的尺度——评华运龙老师的数学课《审题》,发表在《江苏教育》【“从来没有听过这么好玩的课,想不听都不行!”“这个老师神了,他能知道我们想什么,而且特准!”“他把我们上得一惊一乍的!想不出后面会发生什么!”学生走了以后,我仍然怔怔地发楞:学生的看法完全不符合我们所谓的教学评价标准和理念,但却十分真实而准确。为什么这是一节好课,在学生的真切感受中得到了的充分揭示。……这节课给我们提供了最有意义和价值的是两个字:“惊喜”。学生课后兴奋的表情告诉我:他们体验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惊喜,一种从数学教学中发现意义和价值从而喜欢数学、热爱数学的惊喜,一种源自于数学而又超越数学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惊喜。】让我从另外一个视角去理解和欣赏着这位名师的风采。偶然的机会知道华应龙出了一本书叫《我就是数学》,急急网上搜索购得,迫不及待拜读,如今已是第二遍。印象中只有金庸的武侠全套百读不厌,很难想象一个教师的著作一本教育类的随笔能让我读第二遍,然而我却真真实实地认真读了两遍,每遍阅读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之所以好看,因为他没有告诉,不是以往精彩课堂的发表,有的是讲故事。而故事,都喜欢听,从小开始。
华应龙老师说:“作为数学教师,你必须借助数学这个通道,引导学生去感悟世界的奥秘,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本身。数学的好玩,学数学的有趣,也就在这里。我没有停留在讲解数学知识上,而是展现了数学文化,展现了我对数学的理解。你是带着你所了解的数学视界,而不只是一种数学教材,走进学生的。只有这样你才会感到数学教学的生动与多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数学思考也才能丰富多彩。”或许和自己带着学生进行数学阅读,一直希望带着孩子们感受数学的好玩并能够玩好数学,一直希望给孩子们的是数学独特理解、数学思考而不仅仅是无趣的数学知识,希望进行的数学教育而不仅仅是数学教学,因此我非常欣赏认同华老师的这段话。
《我就是数学》,多牛,多霸气!如果我们的科任教师都能自信地说:我就是语文、我就是英语、我就是音乐、我就是美术……想象一下,那学校的学科教学将会是怎样一番生机勃勃丰富多姿的景象啊,每个人都进入自己的研究领域而乐此不疲,为了孩子的学科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每个人的智慧火花不断迸发,是不是也会有当年西南联大名师云集的独特风景。
可是,敢于说这样的一句话,需要怎样的境界呢?阅读中,至少给我这样的一些思考:
需要课程的视角——“我就是数学”是基于对数学课程的本质认识。我是课程的一部分,我是义务教育阶段目标达成的主要责任人,我必须面向全体,必须适应学生不同个性发展的需要,必须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负责。这种认识首先解决的是数学教育培养人的问题(学科育人),是价值取向的问题,我融进数学并成为数学的一部分,并利用这一身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数学的服务。本书中华应龙老师的“善待差错”、“人师:教育人的追求”、“无意间的伤害”、“蹲下来和孩子们对话”、“人皆可以为尧舜”等无不体现他的课程本质的理解和价值追求,体现着名师的大教育观、大数学观。
需要课堂的演绎——“我就是数学”是基于对数学教学本真的理解。数学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是鲜活的富有生命生活气息的,我必须不断的追寻、不断的超越、不断的打破、不断的反思,唯如此,我的数学才是真正具有灵魂的,才是具有泥土气息的。华老师课堂中精彩的点点滴滴的背后是博观后的约取,是深刻思考后的顿悟,正如朱光潜《谈美》中所指:“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无获,但是你在潜意识中实在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于是,我们见到了“脑袋磕破后的笑声”“不抛弃,不放弃,要扬弃——关于圆的认识课中的借橡皮”“思维决定视野——角的度量的引入”“遭遇节外生枝”……华应龙老师课堂很多精彩源于他对教学的本质理解和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心中有数学,所见皆可为数学”。
需要学养的丰厚——“我就是数学”是基于数学学养的丰厚而提。没有丰厚的数学学科素养及深厚的人文学科素养的积淀,一个老师的课堂是走不远的,他能够给学生提供的也是有限的,试想一位教师仅仅满足于教会学生书本上的内容他又怎会有更远的追求,一个一直教低年级的数学教师如果不学习恐怕连高年级的数学题都不会做又谈何学科素养,又怎敢说我就是数学。华老师的著作中,我们看到 “从来如此,便对吗”的追问,“究竟怎样读分数”的尝试,“阅读:一种积极的偷懒”的启迪,如他的伯乐北京实验二小李烈校长对他的评价“是真正坐拥书城、手不释卷的酷爱读书之人,读书已经成为了他的生活习惯,并享受其中,他惜时如金,博览群书,引经据典并能一语中的。”敢说我就是数学,源于他对这门学科之前世今生脉络的深度把握,源于他学科素养的丰厚积淀,更源于他对学科深沉的热爱。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融古化今,为我所用,成就数我一体境界。
需要生活的丰富——“我就是数学”是基于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深度理解而提。没有生活的积淀,没有数学的眼光,没有人师的胸怀,又怎能随处可见信手拈来的与生活结合如此贴切的数学“材”源。“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道出了华老师对教育的理解:顺应儿童,“不害其长”“其全者而其性得”。庄稼好不好,从来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土是不是松的事宜?肥是不是施的及时?有没有及时浇水除虫?因为他知道庄稼始终是无辜的。教学中是否也应该经常问一问:学生上课为什么不专心?作业为什么总是出错? “南北都是路”道出了“攀山千条路,共仰一月高”每个人都会基于自己独特经验思考的现实,因此需要对待生活多一份从容豁达和大度,对待他人多一份宽容、理解和善意。“吾师陈今晨”“年年月月日日”“人生不能缺少的九类朋友”“当我穿上了高跟鞋”道出了对帮助过自己的师长、朋友们的感恩,因为这些生活的真实沉淀浸润正是他教学艺术步步提升的动力源泉。
一遍遍读着华应龙老师讲述的一个个故事,或课前慎思、或课中求索、或课后反思、或听课随想、或评课心语、亦或是生活感悟,娓娓道来却让人产生许多的共鸣,这就是华应龙老师的魅力,一种沉浸丰富生活阅历、沉醉课堂痴迷探寻的现代数学名师的名师风范。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希望哪一天自己也能大声的说:我就是数学。


阅读:
录入:windcity

推荐 】 【 打印
相关新闻      
内容查询